艾倫‧狄波頓(Alain de Botton)
1969年生於瑞士蘇黎士,在瑞士和英國兩地受教育。會說法文、德文及英文。現居倫敦。
1993年,狄波頓的第一本小說《我談的那場戀愛》甫一出版,即廣受好評。隔年,第二本小說《愛上浪漫》名列法國費米娜獎的最後決選名單。第三本小說《吻了再說》以傳記藝術為題,於1995年出版,同樣大受各界矚目。
《擁抱似水年華》是他的第四本書,也是第一本非小說,1997年在英、美出版,隨即成為暢銷名作。《哲學的慰藉》是他完成於2000年的傑作,他以此書在英國電視第四頻道上製作哲學節目。《旅行的藝術》於2002年問市,同樣深受歡迎,成為廣大讀者心靈之旅的完美去處。
狄波頓才氣橫溢,文章智趣兼備,在書寫主題上也力求變化。這使得他不僅風靡英倫,其他國家的出版社也爭相出版他的作品,目前已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。
書評人康納立(Cressida Connolly)讚歎,狄波頓是「英國文壇的奇葩」;另一位書評人葛雷茲布魯克(Philip Glazebrook)認為:「這種奇才作家,恐怕連掃把的傳記都寫得出來,而且這柄掃把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的。」
《我愛身分地位》是狄波頓的最新力作,在英國搭配由他所主持的電視節目一同推出。在英美兩國一出版便榮登暢銷書排行榜。
在2002年《旅行的藝術》風靡全球之後,全球廣大書迷一直殷殷企盼狄波頓的新作。2004年,在各界矚目之下,《我愛身分地位》於英國搭配由他所主持的電視節目一同推出,旋即登上英美暢銷書排行榜。
艾倫‧狄波頓,1969年生於瑞士蘇黎士,從八歲起在英國接受教育,曾求學於哈羅學院與劍橋大學。他通曉法文、德文及英文,才氣橫溢,文章智趣兼備,書寫主題豐富多變。這使得他的前六部作品,包括《我談的那場戀愛》、《愛上浪漫》、《吻了再說》、《擁抱似水年華》、《哲學的慰藉》、《旅行的藝術》,不僅風靡英倫,更風行全世界,目前已有二十多國語言的譯本。在台灣,他的每一本作品都深受書迷喜愛,擁有傲人的銷售成績。
對於創作生涯的起因,狄波頓曾公開表示:「我在求學過程中感到非常失望,尤其是在大學期間,因為學校所教的一切似乎都無關緊要。我什麼科目都涉獵過,可是內心還是覺得空蕩蕩的……我要寫我自己想看的那種書籍!」而他所謂的那種書籍,就是利用廣義的文化來詮釋及定義人生。他認為寫一本能夠幫助人享受人生的書,是一件很美也很重要的事情。
於是,狄波頓在1993年初試啼聲,以哲學論說文的形式,完成他的第一本小說《我談的那場戀愛》,而此書一出版就廣受好評。隔年,第二本小說《愛上浪漫》就名列了法國費米娜獎的最後決選名單。而第三本小說《吻了再說》,則是以傳記藝術為題材,於1995年出版,同樣大受矚目。
《擁抱似水年華》是他的第四本著作,也是第一本非小說。他將其寫成自助書籍的形式,巧妙地嘲謔了自助風潮的狂熱現象。1997年,此書在英、美出版,隨即成為暢銷傑作。對於這種寫作方式,狄波頓表明:「我反對的不是自助書籍本身,而是它們目前所出現的模樣。我常說我很樂意被歸類為自助類型的作家……幫助人改善人生的書籍自古即有,而且是一項悠久而高尚的傳統……現在,自助書籍之所以看起來荒謬無稽,原因是我們的觀念認為藝術就是為了藝術而存在,自助書籍則是為了呆瓜而寫的,除此之外,也沒有其他介於其間的東西。我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。」他更說道:「我會尋求適當的形式來寫作,以便讓讀者能夠感受到我要他們感受到的東西。」
2000年,狄波頓推出《哲學的慰藉》,並且以此書在英國電視第四頻道上製作哲學節目,同樣深受各界歡迎。之後,在讀者千呼萬喚之下,《旅行的藝術》於2002年問市,旋即成為讀者心靈之旅的完美去處。
狄波頓的作品不僅廣受一般讀者喜愛,更屢獲書評界的讚賞。康納立(Cressida Connolly)曾讚歎狄波頓是「英國文壇的奇葩」,而葛雷茲布魯克(Philip Glazebrook)則描述得更傳神:「這種奇才作家,恐怕連掃把的傳記都寫得出來,而且這柄掃把在他筆下絕對是活靈活現的。」
在狄波頓之前的著作當中,《擁抱似水年華》、《哲學的慰藉》是他探討別人思想的作品,而《旅行的藝術》、《吻了再說》則是他提出自己對某項議題的看法的書。狄波頓總會為讀者帶來驚喜,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。
狄波頓曾大方地表示,他喜歡以創新的方式來融合別人的思想,「雖然不一定有多麼創新啦,但至少是種與眾不同的方式。」他進一步說明:「我在書中所提出的觀念,讀者大概都可以在其他地方找到,書籍本來就是觀念的結合。同時,我想我也開始不再完全只依賴一種來源,例如普魯斯特或者一群特定的哲學家,而是從各種不同的來源,來擷取適用於某一項概念的東西。」
另外,狄波頓的書總是有許多的圖表、插畫、照片等等,這似乎已經成為其作品的一種特色。原因是,狄波頓相信,書本不僅是文字的載體而已,而是一種三度空間的物體,因此字體與紙張也都是很重要的一部分。他曾說道:「在書裡收錄插圖,可以為文字內容增加另一種層面的意義以及溝通方式。」
狄波頓更指出,在作品的編製上,「這些年來,我已經學會不再單純地把構想丟給出版社,而是與美術設計人員密切合作,確定版面的型態,我很清楚知道自己想要呈現給讀者什麼樣的畫面。」
狄波頓在最新作品《我愛身分地位》裡,開宗明義地點出:「每個成人的人生可說都是以兩種愛為主軸。第一種愛——對兩性之愛的追求——早已廣為流傳與記載,其變幻莫測早已是音樂和文學的基本主題,而且也受到社會的認可與歌頌。第二種愛——對世人之愛的追求——則較為私密,而且充滿羞辱。即使有人提起這種愛,通常也是以尖酸嘲諷的語氣說出,似乎這種東西只有心懷妒意或能力不足的人才會感興趣,不然就是單純從經濟層面來看待人類追求地位的動力。然而,第二種愛的強度、複雜程度、重要性及普遍性,都不遜於第一種,而且其中的挫折一樣令人痛苦。」
狄波頓認為,我們每個人都對自己心中比較自戀的部分感到不好意思,因此人們常常會想盡辦法隱藏自己的自戀心態。然而事實上,自戀是很正常的:我們渴望別人對我們有好印象,並且對我們表示敬重。狄波頓指出:「謙遜是一種求生本能。但是在內心深處,每個人都渴望自己能夠成為重要人物。只是我們不敢承認罷了。」而顧慮別人如何看待自己,顧慮自己在別人眼中究竟是成功還是失敗,就是所謂的「地位焦慮」。其典型的症狀為依附權貴、鑽營投機、為了妝點門面而過度消費,造成人們晚上輾轉難眠。
狄波頓以他一貫的生花妙筆,在《我愛身分地位》中,援引思想家、藝術家及作家的觀點與行徑,抽絲剝繭地探索地位焦慮的根源,並且精心提供一道道消愁解慮的妙方。閱讀本書,讀者將能再次細細品嘗英倫才子令人激賞的睿智與趣味。
艾倫‧狄波頓(Alain de Botton)
英國作家
以馬克思主義解釋愛情
三十五歲的英倫才子艾倫.狄波頓,用饒富創意的角度來看待一個深深困擾古今中外芸芸眾生的老問題:「地位焦慮」(Status Anxiety,本書英文原名),寫出了一本教人免去愁苦,求得快樂的人生智慧書。
這是不是人類的咎由自取?我們總是擔心自己無法達到社會所定義的成功,擔心自己的社會地位太低,會喪失尊嚴與他人的敬重,變成無名小卒。
無名小卒一定就是窩囊廢嗎? 對於地位,狄波頓自有精闢獨到的看法。他認為人的一生都在追求兩種愛──浪漫之愛與世人之愛。追求身分地位,就是因為地位決定了我們能獲得多少世人的關愛,也進而決定我們的自我價值認知。
前半部,狄波頓帶領讀者探索地位焦慮的根源,行雲流水援引文史典故,從勢利、羨嫉、期望、菁英制度到依賴,逐一剖析令人產生地位焦慮的核心因素。
後半部,狄波頓湧現創意,提出化解地位焦慮的五種解方:哲學、藝術、政治、宗教與波希米亞文化。不妨多讀小說、時常欣賞繪畫,因為偉大的藝術「教導我們欣賞美的事物,幫助我們了解痛苦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