義利之辨
文/康明仁
孔子:「君子喻於義,小人喻於利。」君子之義乃在捨己為人得推行社會公平正義;小人之利卻在不擇手段得汲取個人財富利益。現代社會的物質生活享受的誘惑改變了現代人的價值觀,使得在利益當前時難以保持誠信正直,甚至是麻醉自己暫時忘卻品格操守,所以我們勢必要提升品格修養,在面對義利之辨時,能夠捨利取義。
捨利取義,可以從教育上做起。陸九淵:「人之所喻,由其所習,所習由其所志。志乎義,則所習者,必在於義;志乎利,則所習者,必在於利。」在教育上,我們要多用心在教導學子們正確的道德觀,而不再只是要求考取理想學校和成績;我們也不能再灌輸著賺錢為首要考量的扭曲價值觀,而是要著重培育崇高的人品,立志於如何發展仁義,排除私利。
捨利取義,可以從心態上培養。董仲舒:「正其誼不謀其利,明其道不計其功。」在個人心態上,重新衡量人生的價值和意義,我們不能好大喜功,凡作任何事都希望在鎂光燈焦點下,我們應該要為了實現義而為所應為,之後內心終究會因此獲得他人感恩的回饋,反而比從中獲利更讓人滿足,自然能培養出樂於付出的心態。
捨利取義,可以從行為上出發。孟子:「君子之於天下,無適,無莫,義之與比。」社會上很多人只求現實利益考量的事實早已屢見不鮮,於是就造成不論過程如何,只探求末利。因此,我們為了「見利思義」中心思想的擴大發展,應該從個人行為上出發,落實到生活每個環節,推廣到周遭的環境上,凡事沒有一定要做與否,只求行為都合乎義的表現。
義利之辨,從教育上,我們懂得立志於義;立志於義,教化了我們在心態上上要行義不居其功;行義不居其功,培養了我們在行為上凡事皆可清心得見利思義,進而能選擇崇高的捨利取義。「行一不義,殺一不辜,而得天下,皆不為也。」孟子所說的,也正是這個道理啊。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首段以引用法破題,後接簡單的白話排比
第二段~第四段,用段落間排比,並且每段都有引用名人名句做例
末段將第二段~第四段的論述結果,使用"頂真"加上"層遞"的修辭法,統一做整合,成為一個新的結論,並回扣到首段的論述
最後以一句孟子名言做結束,感嘆的口氣使文意有餘音的效果
留言列表